家庭照顾者的困境,心事谁人知?
赵祥和 博士 @不惑老人日之论坛2 03/10/2020
直播讲座整理 | 戴钰良
在华人的文化体系下,家中长者一旦生病,需要家人照顾,一般照顾者会偏向选择女性或男性?
“一般以女性居多。”心理谘商与辅导赵祥和博士在第一届不惑老人日论坛上表示。
赵祥和在实务中碰到的女性照顾者,照顾工作甚至长达20-30年。她们的生活,除了照顾的工作外,就无法上班,也没有假日了。有者甚至从照顾家公家婆开始,到照顾自己的父母,最后照顾自己的伴偶,照顾生涯因此长达数十年。
除了女性,赵祥和也指出,一般家庭也倾向选择单身或目前工作收入较低的家庭成员。“一般兄弟姐妹会要求收入较低者辞掉工作,由他们来付他薪资,让他在家照顾父母。”
然而收入低或单身者在照顾父母多年后,当父母去世了,他将面临“没有收入”的窘境,也会因为年纪或长期不在职场而削弱竞争力的问题,而难以重返职场。
照顾者的困境,心事谁人知?
从家庭到社会,照顾者的四大困境
赵祥和指出,一般上,照顾者会陷入以下困境:
1. 脱序人生,失衡生命
很多时候,许多照顾者在照顾的岗位上太久了,生活中就只有照顾。当被照顾者离开人世后,意味着他就失去了所有功能,变得无法适从,以致面临脱序的人生及失衡的生命。
赵博士分享了一个例子,有位照顾者,虽然只有30岁,但他的照顾年资却长达20年,因为他从10岁开始就需要照顾身心障碍者的妹妹。他处于单亲家庭,母亲又患有精神疾病,年纪尚幼的他就被迫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。
这样过早的亲职化,其实会造成他在交友上、与同侪的互动上都出现困难。毕竟人生不同的年龄层,该有他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涯与生活方式。
当照顾者的生活基本上就只有照顾时,会造成脱序,跟一般人的生活不太一样。
2. 能量消耗,情绪障碍
许多照顾者都需全天候待命,可能会导致能量过度耗竭,而陷入绝望,任何生活小事,他们都比较容易有情绪爆发,久而久之会形成严重的情绪障碍。
赵博士也指出,一个人过度负荷时,会无法像常人般优雅出门,无法平静地与人沟通。满脸的负担、不满、怨恨,可能都会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。
3. 过度承担,与家人关系决裂
照顾者的家庭关系通常也频临决裂情况。当家庭成员希望他担负起所有的照顾工作时,尽责的他,可能在照顾长辈时,会为了长辈的安全与健康而多加约束,导致他与长辈陷入长期紧张的关系。
相较起来,其他孩子回家探访的轻松互动,也会在无形中助长长辈对照顾者的抱怨,甚至认为照顾者的“约束”是一种“虐待”,这种怨恨可能也会延伸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指责与伤害。
4. 社会主流价值,形成文化压力
一般照顾者偏向女性的社会文化,会导致照顾者是男性时,在尊严上可能有所受损,心事又不易启齿。若是因此而默默承担压力,可能也会导致自己陷入其他困境。
此外,华人讲求的“孝顺”也会形成另一种压力。没有做到充分照服、不是亲自照顾、将父母送往照护中心等,都会代表“不孝”。 赵博士认为,以上他在台湾看见的照顾者困境,希望可作为大马人的借镜,让我们可以学会在照顾者、被照顾者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,达成平衡,避免不必要的伤害。